春无遗勤,心有厚冀。怀着对新疆中药民族药的敬畏与传承之心,4月6日上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深入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围绕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向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讲授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银朵兰药业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是创全国绿色工业建筑三星级荣誉和绿色工厂的项目。在李俊董事长的组织下,新城建筑公司经理张洪涛向全体参学领导讲述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的建设过程。
张洪涛经理谈到,中药民族药产业项目建设的每项阶段性成果都由智慧与汗水浇筑而成。项目建设初期面临地基开挖回填工程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的难题,在李俊董事长战略指引下,华源集团与武汉设计院、新疆勘察设计院及规划设计专家孙国城大师紧密合作,精心调整方案,以2000多个桩基施工代替120万方土方开挖、回填,并顺利通过了强度及承载力试验,既保证整个厂区地质处理的安全,又节约了开发成本,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
项目主体建设阶段,李俊董事长带领施工团队与国内顶尖医药设计公司进行合作,根据银朵兰药业生产工艺布局要求潜心规划,有效避免后期凿洞现象,提高施工质量及进度,且产业园生产区与厂前区功能区域划分明确,联合厂房1、联合厂房2、提取车间、中草药前处理车间、颗粒剂和综合制剂等车间均设置连廊,人员和货物可通过连廊便捷通行,极大提高药品生产效率。
现阶段,中药提取罐均已安装到位,今年将陆续完成全部厂区的生产线安装,包括土建、绿化、管网、附属配套设施等工作,第三季度顺利进入厂区调试,年底办公楼完成主体施工任务,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项目建设过程中,陆续完成绿色工业厂房新疆标准编制工作,除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电、节气、节材等先进技术进行施工外,还将集成创新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一体化技术、工艺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厂区运营成本,为申报新疆绿色工厂建设标准打牢基础。
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是全体员工刻苦学习、研究技术、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结果,彰显了华源集团技术创新成果及对建筑美的极致追求。李俊董事长对新城建筑公司、银朵兰药业公司及实业公司科学技术人员的刻苦攻关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并表示诚挚的谢意。针对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的后续开发与建设,李俊董事长说道:“中药民族药生产制造是对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银朵兰中药民族药产业项目涵盖了绿色建筑、智慧化城市供热及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是我们的重要新质生产力,要继续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力量,将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打造成绿色工厂的典范”。李俊董事长要求各位领导班子要认识自我,提高格局,有新管理思想,新领导方法,新工作模式,加强机关建设,取长补短,团结一心,完成产业园项目的建设。
结合“新质生产力”,李俊董事长谈到:“新质生产力是企业精细化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与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这几年,华源集团持续抓科学研究的精细化管理,中药民族药产业全力推进新药研究,积极申报临床批件,开展药理学及毒理学论证研究,通过与名院、名校、名企、名专家合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先后获得7个临床批件,1.1类新药-比那甫西颗粒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现场核查;绿色建筑创新运用分布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站、中水回用、有机垃圾生物降解等国家绿色建筑核心技术,华源·尚源贝阁项目荣获群体鲁班奖;城市供热产业连续三年蝉联“供暖面积在5000万㎡以下企业”能效领跑者第一名,这些都是华源新质生产力,是华源集团的特色亮点。李俊董事长鼓励领导班子要继续勤学苦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开拓进取,精细化管理好企业,保护好企业创新发展成果。
中药民族药产业园项目是华源集团打造的系统工程,是华源集团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李俊董事长希望各单位领导定期到产业园,了解项目施工进度情况,感受优秀产业化发展成果,在领导岗位尽职尽责,深入与名院名校名企名专家的合作,推进学术交流与推广,不断提升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专业化水平、中药民族药研发制造水平及城市供热节能减排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为各族人民建设好房子,生产好药品,提供好服务,让各族群众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阔步前行。